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印江要闻
印江:山桐子映绿振兴路 “金果”结出幸福甜


  “这一棵树摘下来的果子就有28斤!”11月20日的黔东大地,初冬的寒意已悄然弥漫,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堂镇百户村的200亩山桐子基地里,却涌动着滚烫的暖意。阳光穿透疏密相间的枝叶,洒在红彤彤、沉甸甸的果实上,折射出诱人的光泽。




  村民孟勇双手紧紧捧着刚从树上摘下的一筐山桐子,小心翼翼地放到电子秤上。当“28斤”的数字伴随着电子秤的提示音响起,负责称重的工作人员一声响亮报数,瞬间点燃了林间的气氛,周围等候的农户们纷纷投来惊喜的目光,阵阵欢喜的惊叹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孟勇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饱满的果实,红彤彤的山桐子映照着他眼角的皱纹,也映照着他脸上藏不住灿烂的笑容。这份笑容里,有丰收的喜悦,有对生活的期盼,更有一份实实在在的踏实。“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一棵树能结这么多果子!”孟勇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以前种玉米、土豆,坡地薄土,辛苦一年也收不了多少,卖不上价。现在这山桐子,不用费太多劲管护,果子结得又多又好,真是咱农民的‘金果子’!”




  林间的收购现场,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农户们提着装满果实的竹筐、麻袋,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完成称重、登记、装车、结算等流程。电子秤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每一次定格都伴随着一声欢呼;登记本上的名字密密麻麻,每一笔记录都承载着一份希望。


  当最后一筐山桐子过完秤,电子秤上“267斤”的数字稳稳停下,按照每斤2元的保底收购价,农户们当场拿到了一张张崭新的钞票的脸上都乐开了花,有的小心翼翼地叠好塞进衣兜,有的忍不住当场数了起来,指尖的温度仿佛都被这份收获的喜悦焐得发烫。



  “这可是我们村种山桐子头一年见到回头钱!”罗福刚攥着刚领到的货款,笑得合不拢嘴,“当初村里号召种山桐子,心里犯嘀咕,怕种了没人要、卖不上价。现在好了,公司家门口来收,保底收购心里踏实多了!”,收购现场,前来观看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山桐子产业的认可,那份溢于言表的“踏实感”,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而这份“踏实感”,正是源于“十四五”期间印江对山桐子产业的长远规划和坚实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印江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十四五”以来,印江立足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将山桐子产业作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重点发展。



  “山桐子树耐旱、耐贫瘠,适合在坡地种植,不仅能有效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其果实还可压榨食用油,果仁、果壳等副产品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印江自治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晓明说,印江正是看中了山桐子“生态+经济”的双重优势,将其作为破解坡地利用率低、农民增收难等问题的“金钥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山桐子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为了让山桐子产业焕发更强活力,印江积极探索“林下+”立体种植模式,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峨岭街道小泽村,种植大户邹书鸿的100亩山桐子林里,另一番丰收景象正在上演。山桐子树枝繁叶茂,林下的野菊花竞相绽放,一片金黄,微风拂过,花香四溢,形成了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今年,邹书鸿大胆尝试在山桐子林下套种野菊花,没想到这一创新之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初想着山桐子是长期产业,前几年没什么收益,就琢磨着在林下套种点什么,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弥补短期收益空白。”邹书鸿一边采收野菊花,一边算起了经济账,“野菊花四到五月种植,11月收获,刚好与山桐子的管护周期相吻合。这样一来,管护山桐子的时候就能顺带照料野菊花!”他笑着说,“这一百亩野菊花,亩产值大约4100斤,按每斤8角的回收价计算,总收益能有15万元。”





  在印江,“林下+”立体种植模式的探索远不止野菊花与山桐子的套种。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根据不同地块、不同区域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中药材种植新路径。目前,印江山桐子种植规模已达15万亩,广袤的林地为林下套种创造了无限可能。除了野菊花,印江还在中兴、峨岭、合水等乡镇(街道)积极探索“山桐子+红薯”“山桐子+辣椒”“山桐子+南瓜”等多种立体种植模式。


  在中兴街道堰塘村的“山桐子+红薯”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红薯藤沿着地面蔓延,缠绕在山桐子树的根部。“红薯耐旱、喜阴,和山桐子套种相得益彰。”基地负责人张桂蓉介绍,“山桐子树的遮阴作用能有效减少红薯水分蒸发,红薯藤又能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肥力。今年红薯亩产达到了1500多斤,按市场价0.5元每斤计算,每亩能增收700多元。”



  产业发展,政策护航是关键,技术支撑是保障。为了推动山桐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印江构建了“政策+技术”的双重护航体系,通过专班推进凝聚发展合力,成立了山桐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县领导领办5个县级示范基地,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领办78个镇级示范点,形成了“县领导包片、乡镇领导包点”的推进机制。从基地建设到苗木运输,从土地流转到产品收购,专班全程跟踪、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合水镇山桐子种植面积10000亩,基地建设时,时间紧、任务重,土地流转是最大的难题。”合水镇党委书记李坤回忆道,“山桐子种植期间,用工矛盾、用地矛盾、种植技术矛盾集中凸显,为了全面均衡推进山桐子种植,将全镇10个区域分包到10名班子头上,实行包保制,对所有工作实行一包到底,并配备专班人员,坚持每天或者隔天就到工地巡场,及时发现、指出、解决问题,确保了栽种质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印江自治县高度重视科技对山桐子产业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积极邀请省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除草要注意避免伤到苗木根系,病虫害防治要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施肥要控制好用量……”在今年6月山桐子管护期,省科技特派员吴茂宏、王蓉来到洋溪镇桅杆村山桐子良种引种苗木示范基地,为种植户现场讲解苗期管理技术。吴茂宏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耐心讲解,种植户们围在周围认真聆听、仔细记录,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专家们都一一进行解答。




  此外,印江还与贵州大学、省林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实施《山桐子优新种质选育及种苗高效繁育技术研发》《贵州山桐子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科技专项,聚焦山桐子良种选育、种苗繁育、高效栽培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建立了“县级专家团队+镇级技术站点+村级乡土专家”三级技术服务网络,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蹲点技术服务,确保种植户在苗木选择、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专业的技术指导。




  初冬的阳光洒在印江的大地上,照亮了挂满枝头的山桐子,也照亮了农民幸福的脸庞。从一棵树初挂果18.2斤,再到15万亩的产业规模;从村民们脸上的灿烂笑容,到话语间的踏实安心,再到心中的美好期盼,印江山桐子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十四五”期间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例证。如今的印江,15万亩山桐子树遍布山间坡地,如同一条条绿色的绸带缠绕在群山之中,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孕育了金山银山。



  “路漫漫其修远兮”,印江的山桐子产业发展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前景光明。在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支撑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下,“十五五”期间,印江的山桐子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绿色引擎,带领当地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邹雪庆 吴思杰)



图片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