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江这片浸润着烟火气的土地上,该县政法系统各部门如同运转无间的精密齿轮,深耕基层土壤,以“守正”筑牢平安根基,凭“创新”破解治理堵点。无论是车管所十年不辍的服务坚守,法庭里化解矛盾的司法暖意,检察部门用法治守护绿水青山,还是“干妈”队伍守护成长的一片晴空,亦或是各类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每一项举措皆心系群众所需,每一份付出都怀揣“让群众安心”的初心,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车管服务十年坚守:
用“零差错”换群众“真满意”
走进印江自治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连续10年全国优秀”牌匾醒目,这份荣誉源于群众满意。交警大队负责人田劢表示,大队已从十年前“琢磨把事办对”,转变为如今“思考让群众更省心”。
印江辖区有45.46万人口、4702公里道路、11.2万名驾驶人及约10万辆机动车,仅靠18名民警和100名协管员管理,任务艰巨。面对车辆保有量攀升,该县通过提效、细化服务、规范队伍、优化便民举措,提升群众满意度。
“怎么方便群众,咱们就怎么来,把驾校直接开到群众家门口,就是要以考促学、以考促法、以考促管。” 交警大队教导员罗鹏坚定地表示。为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车管所联合驾校开展“送考下乡”,深入刀坝镇等偏远地区。2024年以来已组织9次,落实“定岗定人定责”,办理业务3.5万余笔、解决疑难23件,还普及交规,实现交管服务双赢。
车管所业务高峰时秩序井然,大厅外有“店小二”答疑。“不用担心,我经常来办业务,就算下班时间到了,交警同志也肯定会把最后一个办完,不会让咱们白等的。”等待办理业务一名市民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车管所持续发力升级服务,优化窗口布局,推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和“一问二查三引”引导方式,落实“五快五办”“三不下班”原则,让延时服务常态化。田劢称,“服务到位才能让群众安心等候、维护秩序”。
此外,车管所建17个乡村警保合作服务点,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办年检、保险;构建监督考核机制,通过教育整顿、“五公开”保障透明,推行“日回访、日抽查、周分析、月考核”及责任捆绑追究,实现队伍“零违纪”。
“小朋友,慢一点,蜀黍带你过马路!”在县城一所小学门前斑马线上,交警陈松左手牵着小学生,右手示意过往车辆停车,小心翼翼地带着几名学生快速通过马路。像陈松这样,所有执勤交警每日分4班次坚守校园护学岗;交警部门还聚焦“两客一危一校”领域,用“数据筛查、动态管控、跟踪销号”闭环模式及“三函”措施,2024年消除隐患63个、解聘不合格客运驾驶员3人、打击违法4起。
十载荣誉在身,印江自治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全体成员,始终坚守并捍卫公安部授予的“优秀县级车管所”称号。
印江合水法庭:
5人团队守护10万群众的“司法温度”
清晨,印江自治县合水人民法庭的大门总是准时敞开。这个只有5名干警的法庭,要负责合水、木黄等4个镇的民商事案件,覆盖10.17万群众。“案子再小,也是群众的大事。”这句朴实的话,成了法庭所有人的工作准则。
法庭一楼的审判庭,是维护法律威严的地方,2024年直接立案443件,简易程序适用率86.15%,平均结案38天;“法庭审结+执行”机制下,2024年执结83件保全执行案,到位389.4万元,执行完毕率87.5%,连续两年一审民事案件指标超考核最优值。
更多的时候,矛盾化解发生在二楼的“调解工作室”。去年夏天,辖区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限吵得面红耳赤。调解员得知后,当天就带着法官助理赶到现场协调。连续3天上门沟通,终于让两家人握手言和。该法庭把辖区9个基层治理单位、5个调解组织及14名特邀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2023年以来在线调解纠纷401件,线上立案459件,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率达100%。
法庭还不断创新便民举措,依托“贵州移动微法院”实现“家门口起诉”,上门立案20人次;推“无诉智慧门牌”;用“五位一体”工作法降民间借贷纠纷;以“一庭两所一中心”机制处理婚恋纠纷,无民转刑命案。
在服务阵地建设与生态保护上,同样亮点纷呈,2023年起建4个“无讼村”、5个法官工作站;设梵净山景区法官工作站,2025年4月联动江口法院护梵净山,联合发布千年紫薇树司法保护令;建6个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基地,指导完善12份村规民约,用少数民族习惯法解纷。
法庭还通过“法治宣传五进”、法庭开放日、“法官直播间”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成立全省首家少年法学院,累计覆盖师生5万余人次;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2023年以来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纠纷337件,调解成功率达70%。
合水法庭始终以党建为发展“根”与“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专项培训,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十个严禁”;依托木黄红色小镇创新党组织建设机制,联合多法庭成立红色党小组等。
这份坚守与创新,也为合水法庭赢得了沉甸甸的荣誉,2023年起先后获评“全省法院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先进集体”“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相关案例入选最高法典型案例。
印江检察:
法治守护生态绘就绿水青山
八月,印江紫薇镇有着1400余年树龄的“紫薇王”枝繁叶茂。这棵树是第三纪残遗物种,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当地村民感慨,多亏检察部门通过公益诉讼介入保护。

千年紫薇树
2023年3月,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巡查发现,因游客增多,“紫薇王”面临土壤板结、枝干缠红布、树干被刻划等问题。检察官任达钊表示,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绿色文物”,需及时保护。于是,检察院向属地政府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其履行保护职责,制定保护方案并建立保护机制。此外,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还推动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江口县人民法院共同发出“司法保护令”,划定保护范围和责任。
该院积极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公益诉讼+长效机制”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模式。通过支部联建等活动,强化检察干警担当意识。同时,与林业部门合作,为全县6477棵古树名木建立档案,设立联络站,通过“检察干警+林长+护林员”协作机制,定期巡查和普法。
梵净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面临非法狩猎、盗采珍稀植物等威胁。2024年8月,印江自治县检察院与松桃、江口县检察院在铜仁市检察院带领下联合推动市县两级人民法院共同发布《梵净山野生动植物司法保护令》,构建“线索速递+协同执法”新机制。2022年以来,印江自治县检察院办理破坏野生动植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6件,督促赔偿损失18.35万元,督促发放宣传资料12000多份。
河道治理也是重点。针对河道行洪安全隐患和污水直排等问题,检察院依法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治违规设施,助力完善污水管网建设,让河道恢复生机。
在矿山修复方面,印江自治县检察院引入“碳汇补偿+司法确认”协同治理机制。该院委托林业部门核算碳汇损失,启动“刑事追责+生态赔偿”双轨制程序,依法追缴生态修复金83.09万元,专项用于矿山修复,累计恢复植被覆盖面积380余亩。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聚焦生态保护领域,通过公益诉讼等手段,在古树名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河道治理及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成效显著,以法治之力绘就了绿水青山新画卷。
罗场乡“雁阵护航”:
“干妈”志愿者守护大山“雏雁”
晨雾未散,印江自治县罗场乡山路上,几位提着文具袋、揣着孩子近况笔记的身影正往村寨赶。这群被唤作“干妈”的志愿者,以持续多年的“雁阵护航”行动,为大山里的“雏雁”搭建成长港湾。

发放“干妈聘书”
“想给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依靠。”几年前,当罗场乡发起“雁阵护航・干妈招募令”后,退休教师王阿姨等121名各行业优秀女性组成“罗场干妈”队伍,像“头雁”般开启守护之旅。乡里搭建“1+N+X”管理平台,1支专项队伍统筹协调,N名“干妈”与X个孩子结成“一对一”“一对二”对子,确保精准关注。学校设立的“雁阵护航・干妈驿站”成了孩子“第二个家”:午后“四点半课堂”辅导作业,周末“成长营”共读游戏……
“小宇以前总躲着人,现在会主动跟我分享学校的事了。”提起帮扶的孩子,“干妈”李姐满是欣慰。小宇曾因家庭变故变得孤僻,被纳入“灰雁羽”档案——这是“罗场干妈”们独创的“雁羽四色档案”,像给孩子的成长画了张“导航图”:“黑雁羽”对应需要重点干预的罪错孩子,“灰雁羽”是有行为偏差的孩子,“白雁羽”是普通需要陪伴的孩子,“彩雁羽”则留给风险降级、持续进步的孩子。针对不同“羽色”的孩子,“干妈”们拿出了“定制方案”。
小小的“雁羽连心卡”,更是架起了“干妈”与孩子的连心桥。孩子有需求,在卡片上写下;“干妈”收到后,第一时间回应,处理完还会反馈结果。靠着这张卡,“干妈讲堂”开起来了,孩子们学孝老爱亲的故事,懂了感恩;“学业帮扶小组”办起来了, “生活学堂”也热闹起来,孩子们跟着“干妈”学洗衣、做饭,慢慢学会了照顾自己。

干妈与结对儿童一起包粽子
同时,每到汛期,“干妈”们会挨家挨户提醒防溺水;开学季,她们走进课堂讲防性侵知识,还发放“安全知识手册等。
“每周一次电话,每月一次家访,再忙也不能断。”这是所有“罗场干妈”的约定。她们用“雁归行动”帮留守儿童找到家的温暖,用“雁阵课堂”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用“小雁展翅”活动给孩子展示才艺的舞台。
矛盾多元解纷:
织牢民生幸福感
在矛盾化解的战场上,印江的“妙招”更是层出不穷。
“要是没有你们帮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患者杨某握着印江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手,眼眶泛红。在医疗纠纷化解中,印江采用“识雷防雨” 工作法:先“识雷”,联合卫健部门、第三方医疗专家对诊疗过程进行评估,明确并发症属术后正常风险范畴,排除医疗过错。再“防雨”,组织医患双方开展多轮沟通,把医疗纠纷化解在源头,去年全县60起医疗纠纷全部调处成功,372.15万元赔偿款一分不少落到患者手中。
化解婚恋纠纷,板溪镇探索出了妙招。“现在我们不吵了,还会一起带孩子去公园玩,谢谢你们帮我们保住了家。”村民周某夫妇握住调解员的手,很是感激,夫妻之间终于解开了心结。在婚恋家庭纠纷中,印江采取“三步”化解工作法。第一步“倾听共情”,调解员分别与双方谈心,让两人充分宣泄情绪,缓解对立;第二步“靶向沟通”,组织双方“面对面”交流,讲明各自责任与义务;第三步“回访巩固”,调解后每月上门回访一次,跟踪夫妻相处情况,提供婚姻家庭经营技巧指导等。今年以来121起纠纷全部化解,更实现了十年“民转刑”零发生。

对矛盾纠纷进行化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居民维权意识提升,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呈现数量激增、矛盾易激化、关联性强等特点,成为困扰基层社会治理和影响群众安居乐业的突出难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印江法院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构建“多元化解-裁判引领-长效治理”物业纠纷化解三步工作法,有效破解物业纠纷“小案件、大民生”的治理困境。自2024年以来,累计化解物业纠纷418起,涉案金额276万元全部主动履行,实现纠纷化解率、自动履行率双提升。
刀坝镇地处两省四县交界,过去矛盾化解难,如今用“五联”工作法(联合排查、联合调解等),与周边6个乡镇联动,自2017年起,接边地区再也没发生过群体性事件。
洋溪镇的龙塘坳至洋溪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中,面对5.8公里征地拆迁涉及的3个行政村124户573人、1250万元征拆资金,以及跨县边界、民族文化和政策性差异等复杂问题,创新探索“三位一体”工作法,成功破解了权属认定难、利益保障难、调处解答难“三大难题”,实现了项目建设“零阻工”“零上访”的目标。
民生无小事,矛盾化解在基层。印江政法系统通过创新推出系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将“被动维稳”变为“主动治理”,累计化解物业、医疗、婚恋家庭、征地拆迁等领域纠纷3082起,化解成功率达98.05%,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贵州法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