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式”避暑旅居成为近年来流行的避暑方式之一。每到夏天,人们选择逃离炎热的城市,来到气候宜人的地区,租住当地的民宿或客栈,享受清凉舒适的夏日生活。眼下,印江自治县紫薇镇依托梵净山凉爽气候与靓丽乡村环境吸引了北京、四川、江西、重庆、湖北等地游客前来旅居避暑,成为周边省市游客夏季休闲养生的热门选择。
清晨的团龙村,云雾如轻纱般缭绕山间,山风裹挟着草木清气拂面而来。村寨四周,层叠的山峦像泼墨的绿帐,深青、浅碧、苍黛在晨光中晕染,将这片藏于梵净山畔的村落托成一方天然清凉地。
“第七年了,就爱这口‘天然空调’。”来自重庆秀山的杨敏坐在吊脚楼廊檐下,捧着一杯清茶望向远山。七年间,他见证着团龙村从宁静山村变身为避暑热土——95%的森林覆盖率让空气成了“负氧离子罐头”,穿村而过的溪水清可见底,午后气温始终徘徊在20℃左右,“比城里空调舒服,心也静得下来。”他表示,原本只是计划走走看看,没想到村里的柴火饭别具一格,吃完饭后干脆多待一段时间,乘凉、休憩、拍照打卡,慢节奏的乡村体验让人流连忘返。
中午时分,三妹子农家乐厨房内灶火正旺,砂锅咕嘟作响,炒锅翻腾间,清炒时蔬、小炒腊肉、柴火煨鸡等一道道地道家常菜接连出锅,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烟火香味。天南海北的口音在餐桌旁交织,分享着自己所见的趣闻,也交换着对这片清凉净土的共同喜爱。
“我们先到神仙谷漫步,再去看看猴子,刚好中午就来吃饭,菜分量足、味道也不错。”杨敏尤为感念的是每日三餐的熨帖:“老板是真用心,变着花样做,对人特别热情。”
暑气渐盛时,团龙村的热闹才刚刚开始。湖北游客杨箐带着家人刚从神仙谷回来,裤脚还沾着草叶:“有山,有水,还有千年紫薇王和百年古茶树。这儿的生态环境是真好,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溪水冰凉舒适,带着家人来避暑再合适不过了。”
人气的聚集,自然催生着民宿产业的发展。沿着村道漫步,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木窗棂里漏出暖光,与田园风光融成一幅水墨画。
“诺亚・梵山西院”民宿院里,院外原始生态的布景与院内现代小清新风格相得益彰,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好不惬意!游客们或专注地品尝美食,或围坐闲话家常。
“一到夏季,来避暑的游客就明显增多。我们有16个房间、28个床位,游客多是外省的,入住率基本达90%。”店长吴欢欢介绍,民宿根据入住时长合理收费,还开启“自助模式”,提供厨房餐具让游客自己买菜烹饪,这种既灵活又充满烟火气的体验方式,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亮点,许多游客从“住一晚”到“住一月”。
近年来,紫薇镇抓住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通过政府引导,将闲置农房纳入统一规划,带动村民积极盘活自家闲置房屋,将其改造成民宿,接待外地前来避暑游玩的游客。
“紫薇镇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把篝火晚会、民俗体验、农家美食串成线,让游客在享受惬意时光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土家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紫薇镇党建办工作人员邓贵飞介绍,目前,全镇有民宿53家,农家乐52家,逐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格局。
清晨看山、午后戏水、傍晚听风、入夜围炉。从梵净山的绿意里走来,紫薇镇正以生态为笔、民宿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清凉与热闹交织的新故事。(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娟 李红艳 田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