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际国内
梵净山西线:全景游赏自在行



采摘游

熟了!方家岭村300亩黄桃开启甜蜜采摘

图片




 眼下,缠溪镇方家岭村的300亩黄桃进入最佳采摘期,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在翠绿枝叶间闪烁着诱人光泽,正式拉开了丰收采摘的序幕。


走进方家岭村桃园基地,黄澄澄的黄桃饱满圆润,在阳光照耀下泛着自然的油光,与绿叶相映成趣。果园里,游客和工人正围在一起,按大小、品相等将黄桃分类,再仔细包装放进纸箱里。 


图片


“我们的黄桃全程用有机肥,不打农药,吃着放心!”正在打包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周亚笑着说。得益于生态种植,这里的黄桃个头饱满、肉质细腻,咬一口脆甜多汁,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图片


“方家岭村的地理环境、温度和日照都特别适合黄桃生长,长出的果子口感格外好。”村党支部副书记周亚介绍,为了保证品质,村里对黄桃实行精细化管理,“小个头的果子会用来加工黄桃酒,确保到客户手里的都是优质果。”


图片


为让这份“甜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村里早早布局销售渠道:线上依托“缠溪臻品”等平台加大宣传推广,线下对接商超、批发市场,形成“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销售模式,让新鲜黄桃快速直达消费者手中。


图片


“我们采用村集体经济模式发展黄桃产业,今年300余亩果园预计产量能达到8万斤左右。”方家岭村村委会副主任杨林算起了“丰收账”,更让人欣喜的是产业带来的就业红利,“目前已经带动800余人次就近务工,支付工资约8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图片


“我一直在桃园务工,施肥、套袋、管理果树,一天能挣七八十块,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挺好的!”村民陆子英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方家岭村的黄桃产业,不仅让土地焕发新活力,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甜蜜支点”。目前,黄桃采摘正当时,诚邀八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共享丰收的甜蜜。(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娟 邹雪庆 实习 严丽 )

公益助农
图片



联系方式:13765620215 杨佳勇
                     13765661107‍‍ 周亚 
采摘地点: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方家岭村史家组



采摘游  合水镇大昔村的葡萄熟啦,约起
图片

近日,合水镇大昔村的葡萄园迎来了丰收旺季,一串串巨峰葡萄饱满圆润、色泽诱人,在枝头散发着甜蜜气息,不仅引来了众多游客体验采摘乐趣,更吸引了不少采购商前来批量订购。

图片


图片
图片







8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合水镇中心幼儿园旁的昔河葡萄园,未入园门便被空气中弥漫的清甜果香包裹。果棚内,翠绿藤蔓间挂满紫黑透亮的葡萄,游客们提着果篮穿梭其间,或踮脚挑选,或俯身品尝,欢声笑语与果农们的忙碌身影交织成一幅丰收画卷。

图片



“这葡萄又甜又脆,汁水特别足,我们全家每年都来这儿采摘,今年还特意约了邻居一起来!” 来自松桃的游客陈女士一边展示刚摘满的果篮,一边笑着说。

图片



  游客的青睐源于葡萄园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与绿色生态的种植理念。合水镇水资源丰沛,土壤疏松透气,为葡萄生长提供了优良基础;而园区坚持的无公害种植模式,更让每一颗葡萄都承载着自然本味。


  “我们的葡萄从种植开始就只用农家肥,” 昔河葡萄园负责人杨玉莲向记者介绍,“农家肥里富含多种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能给葡萄提供全面又持久的养分,让它们在天然环境里慢慢长熟。除草也全靠人工,坚决不打除草剂,虽然人工成本高不少,但能彻底避免化学污染,保证葡萄的绿色健康。”

图片


图片



  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守,让这里的葡萄口感格外出众 —— 果肉脆嫩,甜度更是惊人。经专业检测,园区葡萄含糖量普遍达到18,最高甚至能达到24,远超普通葡萄的甜度水平。


  优质的葡萄带来了红火的销路。“现在每天至少要接待20批游客进园采摘,今天一早第一个客人就买了50多斤,按12元一斤算,光这一单就收入600多块呢!” 杨玉莲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图片



据了解,昔河葡萄园自2015年开始种植,如今已进入丰产期,每亩产量超过1500斤,50亩葡萄园不仅成为游客青睐的采摘胜地,更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方式,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稳定收益。(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玉莲 任光勇)


🍇🍇🍇🍇🍇


公益助农



采摘地址:合水镇中心幼儿园旁

联系电话:18385919206 (杨女士)




戏水游

印江:水上游乐项目成夏日“顶流”


 夏日炎炎,印江自治县水上文旅项目持续升温,成为游客消暑度假的“香饽饽”。据统计,入夏以来,全县主要水上娱乐景区日均接待游客约1000人,周末及节假日更是突破1500人,水上项目已稳居夏日文旅消费“顶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刺激体验到亲子休闲,辖区内水上项目呈现多元化布局。云上天池的摩托艇、水上飞人表演带来速度与激情,日均吸引300余名游客;大罗·桃花里漂流凭借3.8公里天然河道和80米落差,成为省内外游客追捧的“清凉打卡地”,暑期日均接待量达500人以上;大圣墩映美湖景区的露天泳池和欢乐碰碰船,以亲子体验圈粉无数,日均接待游客约1000人,成为游客消暑纳凉的首选。


图片
图片


“为保障游客安全与体验,要求各景区配齐专业救生人员,定期检修设备,优化配套服务。”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水上项目已实现救生设施全覆盖,部分景区还增设了遮阳休息区、特色美食区,让游客在清凉游玩的同时,感受贴心服务。
图片
图片
“数据显示,入夏以来,全县水上文旅项目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超20%。”县文旅局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出“水上+文化”“水上+亲子”等融合活动,进一步丰富夏日文旅供给,让更多游客享受到清凉、安全、欢乐的度假体验。(通讯员 谭朝霞)

休闲躺平游

印江:康养+民俗 梵净山下“躺平式”漫游清凉出圈

图片
图片






入伏以后,高温天气席卷南方,各地推出的避暑游也迎来了旺季,在梵净山西麓的印江自治县,吸凉气、品美食、住民居、赏民俗,沉侵式体验高品质的田园生活正成为当地“夏日经济”的最大新卖点,一种“躺平式”的乡村避暑康养漫游,正火遍梵净山西麓。

图片








梵净山脚下的印江自治县紫薇镇亚盘林康养度假区,每年入伏便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这里气温常年保持在30摄氏度以下,独特的清凉气候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来自重庆的游客田洪富与好友相约,已连续5年来到这里避暑。他兴奋地说:“少数民族的氛围很浓,过年时候才有的打糍粑、长桌宴等,在这里随时能体验,满足了对少数民族民俗的期待。”


图片





图片
图片


亚盘林景区隶属于紫薇镇豆凑林村,隐于梵净山深处的高山袖珍盆地中。古村四周森林苍翠,常年云雾飘缈,生态良好,气候凉爽适宜,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立方厘米,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图片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在深挖梵净山西线旅游业发展潜力的过程中,独具慧眼地从全域大旅游项目中抽丝剥茧,将卖“凉气”、住民宿,沉浸式体验高品质的田园生活作为吸引力。精心打造亚盘林康养景区,使其成为集避暑、养生、房车露营、体验农耕采摘等为一体的小众化特色田园村寨。每年盛夏,这处在梵净山精品康养线路末梢神经上的村庄,如同触网反弹一般迅速成为重庆等地游客体验传统农耕、避暑漫游的首选之地。

图片

来自重庆秀山游客熊远芬,对这里的田园生活赞不绝口:“家乡是个大火炉,这里的夏天感觉装了个“大空调”,推门见绿,空气还特别好,早晚还可以掰包谷、采茶,这样的田园生活很自在。”

图片

熊远芬的话语,是所有在这里旅居者的共同心声,在亚盘林,游客们可以暂时放下城市的喧嚣与疲惫,回归自然,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清晨,伴着鸟鸣声醒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白天,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的乐趣,品尝新鲜的农产品;夜晚,躺在民宿的床上,听着虫鸣声入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图片

除了丰富的田园体验,当地的美食也吸引着众多游客。亚盘林杜鹃广场云上花海山庄负责人杨志文介绍说:“最近接到重庆方向来的游客最多,罐罐天麻鸡、烤全羊,还有山上的野菜都倍受食客欢迎。”

图片
图片
图片

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政府也积极行动,进一步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给房车打造专属停车区,让游客在梵净山西麓找到更好的自驾游体验。亚盘林景区人居环境改善项目负责人王进波表示:“今年用10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对亚盘林的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完善,对路面、污水处理等设施进行提升,助力乡村旅游发展。”这些举措旨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也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图片
图片



目前,在梵净山西麓,以亚盘林康养度假区为首的精品休闲民宿已客满。各大民宿、农家乐、小酒馆和客栈都实行预约入住,“躺平式”避暑康养漫游正火遍梵净山西线。紫薇镇豆凑林村党支部书记田茂飞说:“民宿和农家乐生意都很火爆,目前需要提前预约入住。”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不妨来梵净山西麓,体验一场“躺平式”的清凉漫游,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小视频 |田林)


登山游
 登山旅游!梵净山西线热闹非凡

暑假期间,旅游热潮如火如荼,世界遗产地的梵净山也迎来旅游高峰期。这座兼具自然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梵净山西线旅游路线,亲身感受了这里的“热闹非凡”。


图片


7月30日清晨6:30左右,记者通过“梵净山旅游区”公众号购票时发现,尽管时间尚早,线上购票平台已显示余票所剩无几,众多游客提前规划出游,争相预订门票。7:57分,该公众号显示东线、西线当日门票预约均已达最大承载量。


图片


上午不到十点,记者乘坐的车辆尚未抵达景区停车场,高德地图导航便自动播报:“目前景区停车场车位已满,请寻找合适的地方停车。” 这一提示直观展现了梵净山当日庞大的游客流量。


走进停车场,本地车辆与粤、鄂、渝等外地牌照车辆交错停放,偌大的停车场被各式车辆塞得满满当当。售票点前,游客排起长龙,有的核对优惠票信息,有的咨询购票事宜,工作人员忙而不乱,有序提供服务。
  
随着人流移动,记者通过检票口,登上前往景区的观光车。车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一起,畅谈即将邂逅的美景,气氛热烈欢快。


图片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真是太高了,估计得有90% 吧!” 来自江西的徐先生望着车窗外的密林,率先发出感叹。“我之前去过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但感觉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 福建游客黄艳女士紧接着赞道,言语间满是对梵净山自然环境的喜爱。  


观光车在林间道路穿梭,游客们情不自禁地交流所见所感。从梵净山西门至棉絮岭的6公里路程中,返回接送游客的观光车一辆接一辆,络绎不绝。


“目前已经有400多名游客进山了。” 观光车司机师傅一边驾车一边介绍,话语中透着梵净山当日的火爆。


图片


抵达棉絮岭后,游客们争先恐后地下车,迫不及待开启登山之旅。站在拜佛台上,远眺薄纱般云雾中若隐若现的万米睡佛,大家的登山激情瞬间被点燃。沿着绿树成荫的登山步道拾级而上,清凉山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步道两旁植被郁郁葱葱,成为天然的避暑胜地。 


在黑巷子景点,游客纷纷驻足。这里路两边生长着大片铁杉、青冈和野樱,形成避暑长廊,走在其中仿佛进入天然绿色隧道,让人惊叹。


“即使汗流浃背,也感觉不到夏天的炎热,这种清凉真是沁人心脾,不虚此行。” 重庆游客田先生感慨道。


一路欢声笑语,一路奋勇前行。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爷爷对有些疲倦的孙女说:“这条步道叫红军长征历史步道,这次来登山,我也算重走长征路,你们也要克服困难,走好你们的长征‘路’。” 这条步道不仅风景秀丽,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游客带来寓教于乐的旅行体验。


图片


此外,步道两旁的动植物介绍牌也让游客收获满满。“爬一次梵净山,不仅领略了无限风光,仿佛还逛了一次动植物博物馆。” 刚高考完的游客任顺兴说。


随着步道逐渐陡峭,游客体力面临挑战,但在斑驳阳光照耀下,大家依旧兴致高昂、勇往直前。不知不觉中,游客们穿过黑巷子,抵达山腰位置。“十月怀胎树” 鲜红的路牌映入眼帘。


图片


据介绍,这棵最初是樱桃树的古树,树干上神奇地生长出杜鹃、华西花楸、吊钟花、中华槭、绣球树等多种树木,它们共生共长,被当地人称为“神树”,树干上还挂满了祈福之物。


山腰处的小小便利店,成了众多游客休憩、补充能量的场所,店主田仁勇夫妇每天见证着梵净山的热闹。


图片


“这些天,每天上山的游客在1000人次左右,我这个小卖部每天营业额都有千把块钱。”田仁勇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告诉记者。除了开小卖部,夫妻二人从2008年起就在景区做保洁员,见证了梵净山旅游的“成长”。“每年游客都在增多,尤其是选择西线登山的游客越来越多。”田仁勇的妻子柴昌琴说。


图片


图片


继续拾级而上,剪刀峡、滴水岩、太子石、红云金顶等景点尽收眼底。“这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低头看万顷碧绿,抬头看云卷云舒,步步皆景。” 山东游客陈先生赞叹道。


图片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通过以赛促旅、以文促旅等多种方式提升旅游知名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旅游舒适地。7月以来,梵净山几乎天天满员进山,截至目前,梵净西线已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玉莲)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阙莉淑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