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龙津街道:党建领航+群众主角 让“两清两改两治理”绘就乡村宜居新答卷

清晨的阳光洒在龙津街道桶溪村,巷道里不见一片垃圾,村民杨佳鑫正拿着扫帚清扫院坝,不远处72岁的杨胜碧老人,也慢慢挪动脚步整理自家庭院的花草——这样干净舒心的场景,如今已成为龙津街道乡村的日常。今年来,龙津街道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以示范点为抓手、以群众为主体,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交出了一份宜居宜业的民生答卷。



示范点破题:“四步工作法”让环境整治从“要我做”变“我要做” 









桶溪村作为街道“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的典型示范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四步工作法”。“我们通过‘开好群众会、入户排查、马上整改、长期坚持’,把工作做细做实,关键是让村民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桶溪村党支部书记龙守兵介绍,村里先开村民代表会、院坝会,把“两清两改两治理”的内容、意义讲透,明确村组干部的责任区和村民的自家“责任田”。思想通了,行动就顺了。第二步“入户排查”,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3个排查组,逐户进门看:哪家的厕所还是旱厕、哪家的厨房排烟不畅、哪条巷道有垃圾堆积等问题逐一登记,建立整改台账。还和村民一起商量“怎么改、谁来改、啥时改”。第三步“马上整改”,发现问题不拖延,当天能改的立即动手,需要统筹推进的制定时间表,比如集中清理垃圾、协助老人改造厕所。针对生活垃圾,当天组织党员和村民志愿者“分片清”;针对老人、残疾人家庭,村集体出钱出工帮着收拾庭院。而最关键的第四步“长期坚持”,桶溪村靠的是“责任到户+互相监督”。把全村划成3个“环境责任区”,村干部、组长、党员、村民既是“责任人”也是“监督员”,同时,利用好每月的“三会一课”,大家投票选“清洁示范户”,挂红牌表扬,对环境卫生不到位的上门帮着改,不指责只引导。通过反复沟通统一村民思想,让大家意识到“环境卫生是自己的事”,主动扛起主人翁责任。“现在谁家门口乱堆东西,邻居都会主动提醒,不是怕批评,是觉得‘丢面子’。”龙守兵说,如今的桶溪村,村民从“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共同来维护环境卫生。



全域推进:从“单点美”到“全域靓”补齐短板暖民心








桶溪村的变化,让周边村寨动了心。龙津街道顺势而为,以桶溪村、贵江村和黔江社区为“三大示范点”,通过“现场观摩会+工作手册”的方式,把“四步工作法”、户厕改造技术标准、垃圾清运流程等“干货”送到各村(社区)。



“我们以桶溪村、贵江村和黔江社区为示范点,把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推广,带动全街道10余个村(社区)同步推进环境整治。”龙津街道组宣统委员田卯英表示,街道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增设垃圾桶、定期安排清运车;针对户用厕所改造,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确保改得实用、改得满意;针对村容村貌治理,组织党员志愿者、村民代表定期开展“大扫除”,清理塘沟淤泥、拆除残垣断壁。还借着环境改善的契机,帮桶溪村引进水果种植、贵江村发展乡村民宿和农家乐,让“环境美”变成“经济美”。



长效赋能:从“环境整治”到“治理升级”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随着工作的深入,龙津街道的乡村环境持续焕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内塘沟清水常流,改造后的厕所干净卫生,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两清两改两治理’不只是‘扫干净、改到位’,更重要的是改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改出了乡村治理的新活力。”田卯英说,下一步,街道还要在“长效”上做文章:一方面总结示范点经验,明确村组干部、保洁员、村民的责任,避免“一阵风”;另一方面,结合“积分制”,把环境维护、参与公益等纳入积分,村民凭积分能换生活用品,进一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更长远的规划,是让“环境红利”持续释放。“我们要借着环境改善的东风,把桶溪、贵江等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比如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旅融合,让村民不仅住得舒心,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田卯英表示,龙津街道将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深化“两清两改两治理”,让乡村既有“高颜值”,又有“好内涵”,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在自家门口不断升级。(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娟 邹雪庆)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王洋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