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时节,印江自治县缠溪镇万亩稻田褪去金黄,却未陷入沉寂。在群峰村村民卢尚远家门口的三亩水田里,24只健硕的马岗鹅正成群结队地穿梭于稻茬之间,时而低头啄食嫩草,时而扑腾翅膀嬉戏。这片曾因冬季闲置而荒芜的冬水田,如今因“围田养鹅”模式的推广,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批鹅是9月投放的,当时每只才一斤多,现在最重的已经长到六斤半了!”74岁的卢尚远蹲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茁壮成长的鹅群,脸上洋溢着喜悦。

作为印江“围田养鹅”试点户,他利用自家3亩冬闲田试养马岗鹅,仅用两个月便见证了“鹅苗变金鹅”的奇迹。更令他惊喜的是,通过摸索“种草养鹅”的降本方法,养殖成本显著降低。“明年我打算养上百只,至少种两亩草,粮食饲料能省一大笔。”卢尚远盘算道。


与卢尚远的“水田养鹅”不同,同村62岁的卢银峰选择了“旱田模式”。他将冬水田的水排干,让稻茬萌发新芽,再将鹅群赶入田间。“嫩草是鹅的最爱,连围栏都不用修,直接拦在田头就行。”卢银峰指着田里绿油油的草芽笑道。这种因地制宜的养殖方式,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充分利用了冬季土地资源。

缠溪镇背靠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水资源丰沛、植被茂密,但受海拔和气候影响,冬季上万亩水田长期闲置。“过去除了部分种植油菜,大部分田地只能撂荒,来年开春才能重新耕种。”缠溪镇畜牧站站长周国文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政府瞄准鹅生长周期短、食草性强、粪便肥田等特点,创新推出“围田养鹅”模式,将冬季闲置期转化为养殖黄金期。

“围田养鹅”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生态循环逻辑。缠溪镇畜牧站长周国文指出,当地冬季长达近半年的闲置期与马岗鹅95天的养殖周期完美契合。这种“短平快”的养殖模式具有三大优势:其一,养殖期集中在9月至次年4月,不占用春耕时间;其二,冬季农田萌发的嫩草是天然优质饲料,可降低30%以上的饲料成本;其三,鹅粪还田增强土壤肥力,形成“稻养鹅、鹅肥田”的生态闭环。

这种“低成本、高产出、零污染”的模式,迅速在缠溪镇铺开。下铺子村村民柳友洪今年通过“公司+农户”订单模式养殖了370只马岗鹅,目前平均体重已达五六斤。柳友洪说:“合同约定95天出栏,预计能长到八斤,按每斤14.5元收购,收入还算可观。”

为降低养殖户风险,印江还构建起“统一育苗、防疫指导、订单收购”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贵州鹏一烧鹅创始人冉茂鹏作为当地最大收购商,今年计划在印江采取收购+养殖出栏模式,预计总出栏量20万羽马岗鹅,并承诺以保底价收购。“我们提供脱温鹅苗和防疫技术,农户只需负责日常养殖,市场波动风险由企业承担。”冉茂鹏透露,明年计划将出栏量提升至30万羽,带动更多农户参与。

为推动模式可持续,政府层面印江自治县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利用产业奖补资金对脱贫户、监测户每只鹅补助20元,一般农户,积极帮助申请社会化服务资金,进一步减少农户的养殖成本。
从冬闲田的“沉睡”到“围田养鹅”的苏醒,印江用95天的养殖周期,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双赢的新路。如今,“围田养鹅”正逐渐成为该县“庭院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方家岭、许家寨等村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竹编围栏里鹅群成群结队,冬闲田里,嫩草与鹅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印江融媒体中心 王东)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曾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