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融媒体中心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干部
他们告别熟悉的岗位
扎根于阡陌之间
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手中的工具从摄像机、采访本
变成了沾满泥土的锄头和写满民情的笔记
完成了一场从“记录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蜕变
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实干凝聚人心
这段浸满汗水与泥土的时光
不仅是履职尽责的工作历程
更是一场关乎成长、责任与初心的精神洗礼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五位驻村干部的驻村故事
作为新寨镇撕栗村驻村第一书记,六月以来的驻村时光,像村口的溪流般扎实前行,见证着这个后进支部从“散”到“聚”、村庄从“旧”到“新”的蜕变。从班子成员各执己见的僵局,到如今齐心攻坚的热乎劲儿,每处变化都藏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密码。
刚驻村时,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话点破症结:“原第一书记一门心思搞直播带货,支部书记坚持先抓基础,俩人对着干,班子散了架。”这种分歧导致“三会一课”流于形式,村“两委”会议常陷入僵局。我深知,支部强则乡村兴,必先拧紧思想“总开关”。我们先规范“三会一课”制度,把“政策解读+案例分析”融入党课,用周边村的振兴实例替代空洞说教;更主动对接帮扶单位县融媒体中心党支部,谋划联建活动破解思路局限。

七月的联建活动成了凝聚力提升的“催化剂”。县融媒体中心党支部带来“智慧党建”经验,指导我们打造标准化党员活动室,还联合开展“重走革命路”主题党日——组织班子成员赴困牛山战斗遗址参观学习,并重温入党誓词,听老党员讲奋斗故事。支部书记在返程路上感慨:“前辈们为了信念能拧成一股绳,咱为了村里发展更该齐心!”。
思想通了,行动顺了,“两清两改两治理”迅速破局。我们划分党员责任区,实行“门前三包+党员巡查”机制,党员、组长带头清运房前屋后垃圾、秸秆,拆除废弃圈舍。
政策宣讲与民生服务始终同步推进。我们组建“党员宣讲队”,用方言讲解医保报销、产业补贴等政策,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建立脱贫监测户动态台账,每月开展入户排查,积极为村里6个突发困难家庭申请临时救助,用实际行动落实“帮办民生实事”要求。
如今的撕栗村,村道上,垃圾收运车准时穿梭;产业基地里,沉甸甸的红心柚缀满枝头,青黄果皮裹着饱满的甜意,正踮着脚等一双双手将它们迎下枝头。从班子不睦的“后进村”到多点开花的“奋进村”,六月以来的改变印证着:只要把支部建成“强堡垒”,把人心聚成“一股绳”,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再权)
5月30日,我走进了罗场乡李家寨村,这个将伴随我两年的村庄。初到这里,我既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年轻”“女生”“第一书记”——这些标签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格外沉重。我时常思考:如何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如何与村干部和群众建立良好关系?这些问题曾让我夜不能寐。

转眼驻村已五个月。这段时间里,我和驻村队员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深入了解村情户情,倾听群众心声。在走访中,我发现自己在与群众沟通、倾听意见方面还存在差距。有时我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忽略了耐心倾听;有时面对群众的疑问,我缺乏足够的现场应对能力。这些不足让我意识到,做好驻村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方法和技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替代亲身实践。只有走进群众家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最迫切的需求。这五个月的经历让我明白,驻村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沟通能力,学会换位思考,用真心换取真情。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在李家寨这片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让驻村工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芬)
今年5月,作为新一轮派驻洋溪镇新黔村的驻村干部,我已在这片土地上度过150天的时光。从初来乍到带着书卷气,到如今能熟练和村民拉家常,日子在走访农户的脚步里、倾听诉求的交谈中悄然流逝。这些沉浸式的基层经历,不仅磨去了我的“生疏感”,更让我真切触摸到“基层不易”的重量,对民生大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基层工作从无“小事”可言。近五个月里,我跟着村干部跑遍全村,宣传政策时,要把“书面语”翻译成“家常话”才能让老人听懂;调解邻里纠纷,得耐着性子听双方倾诉,用情理化解矛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需要一家一户地沟通引导,才能取得理解与支持。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每一件都连着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看着村干部们白天处理事务、晚上加班整理资料,连轴转却毫无怨言,我才懂 “基层不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根一线的责任与担当。
走访中,因病致贫的现实令我揪心。村里所有纳入监测的困难家庭,皆因重大疾病陷入困境:有的家庭因顶梁柱生病跌入困顿。这一幕幕如重锤敲击我心,也让我深切认识到,医保对农村家庭何等重要——它不只是一纸凭证,更是防返贫的“安全网”、托举家庭希望的“生命线”。正值医保收缴期,我着力向群众讲清参保重要性,帮大家算好“风险账”“健康账”,耐心解答缴费疑问,只愿这份惠民保障能守护每一个家庭。
150天很短,却让新黔村从“工作地点”变成了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在这里,我增长了见识、锤炼了作风,更读懂了民生之艰。未来,我会继续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笔墨和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点滴变化,在为民服务中扎实成长。(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晶晶)
初到朗溪镇三村时,我还习惯性地把笔记本攥成采访本的姿势。曾经跑遍城乡的采访经历,认为自己早已熟悉乡村的模样,直到双脚真正扎根在三村的土地上,才发现过去的认知不过是镜头框住的碎片。
初来乍到的尴尬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访脱贫户田儒兵家,他是老党员也是老村主任,我习惯性掏出笔记本准备提问,老村主任却转身进了屋,端出一杯冒着热气的茶:“姑娘,先喝杯茶,咱慢慢说。”那杯茶的温度,让我猛然醒悟——过去做记者,我是站在“局外”看故事,而现在,我得走进“局内”过日子。

真正的转变,藏在无数个“第一次”里。第一次跟着村支书去看水灾过后村里的损失,正午的太阳晒得后背发烫,他蹲在裂开的产业路上,趴在路上看路基的损坏程度,比任何新闻画面都更触目惊心;第一次走进留守儿童的家里,看到墙上贴着孩子歪扭的“三好学生”奖状,书桌矮小且堆满杂物,唯一的课外书是卷边的童话集,我便积极对接镇里为她们争取到了新的学习用品和课外书籍,听着孩子和奶奶的连声道谢比任何获奖报道都更让我激动;第一次在暴雨夜去看望独居老人的安全,挽着老人冰凉的手叮嘱他要注意安全,她攥着我袖口的力气,让我懂得“驻村干部”这四个字,重过曾经所有的采访头衔。
后来我慢慢学会了把“采访提纲”换成“民情台账”。走村入户不再是“提问-记录”而是笔记本上记满了王婶家医保代缴、李哥家油菜施肥的小事,手机相册里也存满了乡亲们在田埂上、院落里的笑脸。从扛着相机追热点,到扛着锄头解难题,我终于读懂:驻村不是“记录生活”,而是“参与生活”;驻村干部的价值,从来不是写多少报道,而是为乡亲们办多少实事。
驻村近半年,晒黑的皮肤成了新的“职业印记”。曾经追求“写出好故事”,现在更想“帮村里做成事”,从记录者到参与者,从旁观者到村里人,改变的不只是身份,更是对“责任”的理解。田埂间的风还在吹,而我知道,我的故事,才刚刚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序章。(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丹)
“以前扛摄像机记录乡村,现在揣笔记本服务村民,这‘镜头’到‘地头’的距离,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心态的重塑。”2025年5月30日,刚放下新闻摄像机的我,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走进缠溪镇驷马村,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涯。
在此之前,我是一名穿梭在城乡街巷的新闻记者。那时的我,习惯用镜头捕捉乡村的变迁:记录过缠溪镇方家岭村村民采摘黄桃时的笑脸,拍摄过养老院内老人们下棋唠嗑的温情,也见证过党员干部带头清理河道的忙碌。但那些画面,多是透过取景框的“观察”;而如今,我需要真正走进村民的院落、田间,把“记录者”的身份,换成“参与者”“服务者”。

初到村里的第一周,我就碰了“软钉子”。原本想跟着村党支部书记杨启雄去走访脱贫户,却在村口被村民杨运琴拦住:“小伙子,你是采访的吧?但此时我急需的是帮我解决难题!”这话像一盆冷水,让我瞬间清醒——记者的“笔杆子”“摄像机”能讲好故事,但驻村干部的“脚杆子”“心窝子”,要解决难题。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与驻村工作队一起购买月饼,并送到驷马村每一户村民手中,在此过程中,听村民述说问题、老人唠唠家常,看着村民们脸上流露出的笑容,我突然明白,驻村干部的“成绩单”,不是写在新闻稿里,而是刻在村民的心里。
之后的日子,我开始学着“放下镜头,拾起锄头”。跟着保洁员吴登明一起清扫村道,听他讲作为脱贫户靠保洁工作撑起家庭的故事;帮着“积分超市”管理员整理货架,记录村民兑换积分时的需求;在养老服务中心陪老人们剥玉米,听他们念叨儿女在外打工的牵挂。
现在的我,笔记本里记满了村民的“小事”:张秀兰老人的降压药快吃完了、杨昌全家里的小菜园需要驱虫、王小雅的数学暑假作业还有几道题没弄懂……这些曾经不会出现在新闻镜头里的细节,如今成了我每天最牵挂的事。有村民打趣说:“你现在不像记者,倒像咱村的‘大管家’”我笑着回应:“当好咱村的‘管家’,再回去干记者就更有经验了。”
从记录乡村到服务乡村,从“旁观者”到“局内人”,这场身份的转变,让我读懂了“驻村”两个字的重量——它不是一次短暂的采访,而是长久的陪伴;不只是一份履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驷马村的日子才刚刚开始。未来,我想继续用“心”记录这里的变化,用“行”守护村民的幸福,把自己的“驻村故事”,写进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里。(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超超)
从“局外人”到“村里人”
他们将媒体的敏锐与务实转化为服务基层的智慧与温度
这场深刻的“变形记”
不仅让村庄悄然焕新
更让她们自身在泥土的芬芳中获得了成长
乡村振兴之路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