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印象·文脉印江|母亲与红薯
来源:今印江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0-27 17:26
浏览量:150

深秋和熙的秋日把农村的田地映得一片金黄,一股丰收味扑鼻而来,地里的红薯藤早已失去了青春的光泽,枯黄的它们或许知道有逝去的一天,早在地下埋藏着即将面世的红薯。这时 你在地里田间见得最多的场景,便是人们背着背篓、 扛着锄头朝自家红薯地走去,不久自然会见到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红薯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享受秋日的阳光,听得最多的问候便是“你家的红薯大不大?”。
我家也种了几亩地的红薯,这些家伙出世面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为了让这些“种”能在即将到来的冬季存活,母亲早就为他们建了家――芍洞。芍洞口只能容纳一个人进出,洞内有广阔的空间,还十分温暖。挖芍洞可不是轻松的活,我亲眼看见母亲佝偻着身子很久才挖好洞的三分之一,每次看她直起身的瞬间都很吃力,带有泥土的手按着腰部又锤了半天才伸直,休息片刻后又缓缓弯下身继续挖。挖好的“新屋”自然在等待着“主人”的入住。地里的“种”似乎有种超能力感受到了母亲的好,个个躯体都长得又大又胖,以此来报答母亲的恩情。 除了挖洞是项费力活,收红薯的程序也并非轻而易举。首先要割掉蔫巴的红薯藤,才方便一锄锄挖出“种”来;接着就是要将红薯身上连带的泥土剥掉,还需将挖坏的与上品的“种”区别开;最后才能将他们一一用背篓背进“新屋”。自然,最吃力的就是背红薯了。 我家的红薯地处山坡上,路窄崎岖,空手单身一个人走都要格外小心,稍不注意就会被绊倒。母亲已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了,路上已留下了她走过的许多脚印,不知她有没有被绊倒过。 每到红薯地,母亲先把空背篓放在较高的田坎上,当又大又胖的红薯压满了母亲的背篓,这意味着红薯们要进“新屋”了。母亲将背系搭在肩上,呈半蹲姿势,等这一切稳妥后,她用两手按在背篓两旁的田坎上,身子用力弯曲向前,双脚使劲往后蹬,看似很轻松地就将红薯背了起来。再回头看母亲背红薯的地方,已留下了很深的手指印和脚印,此后,她走的每一步路都会留下同样深的脚印。当她走到田坎的小道上时,被压弯的腰走起路来开始有些摇晃,只要看到这场景的人总会为她捏一把汗。等她下了山坡,揪着的心才会放松。 路途虽远,母亲从来都是一口气将红薯背到目的地,似乎她想要让这些“种”早点见到“新家”。到了洞口,母亲会慢慢蹲下去将沉甸甸的背篓轻轻落在地上。她很爱护这些胖乎乎的种,就像爱护我们一样。小心翼翼的把它们捡进竹筐里,生怕弄坏了,慢慢地亲自送进“新屋”最里面,我总嫌她这样太慢,太麻烦,可是母亲仍然一个一个捡到筐里,一筐一筐送进去,她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一直到地里的“家伙”全都被搬进“新屋”才停下。 这些家伙就这样开始静静躺在“新屋”中,在来临的冬日里互相取暖入睡。直到来年春天才去实现它们新的价值,母亲希望她堆积的“种”来年都能生根发芽,就像她希望我们能学有所成是一样的。 这么多年来,这些“种”不停的更换继承着自己原有的模样,受到母亲年复一年的悉心照顾后,它们的躯体越发茁壮,然而,母亲两鬓却添了不少白发。 母亲的大半辈子都是像这样忙碌着,操劳着,好像离开了田地她就不自在似的,种地成了母亲的乐事。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些“种”,母亲才体验到了快乐,就像她和我们在一起时一样。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各奔东西,母亲没有再种红薯,红薯们曾经的“新屋”已成了村里孩子们捉迷藏的乐园。正值秋日放假回家,被工作压得疲惫的身躯想去地里田间转转,经过芍洞口,总感觉它带着点年代感又夹着些心酸。不由自主陷入沉思,母亲多年来经营的“种”不就是她的希望吗?她希望儿女们学有所成,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像她所种的红薯一样。然而,儿女们为了实现母亲的希望,才发现对她的陪伴太少太少……不知不觉间又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情景――山坡上一个身影背着红薯佝偻着身体摇晃地走着……(通讯员:陈诚 图片 | 合水镇、罗场乡)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阙莉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