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过后,印江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繁忙。该县5万亩订单辣椒迎来采收高峰,每日超200吨鲜椒从田间整装出发,辣椒烘干、糟辣椒、泡椒等生产线同步满负荷运转,奏响了 “椒” 香满溢的产业发展曲。



辣椒,是印江自治县农业产业的 “老招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产出的辣椒品质上乘,种植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但长期以来,产业却困在 “初级农业” 的瓶颈中,农户分散种植缺规划、销售单靠传统收购、鲜椒直接售卖附加值低,“好辣椒卖不出好价钱” 的难题愈发凸显。
晏聪,印江最早一批的辣椒经纪人,多年从事辣椒收购销售的他,对这类问题有着深刻的体会。“以前每到辣椒收获的季节,辣椒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农户常常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而且传统农业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业抗风险能力过弱。”晏聪无奈地说道。
但市场总是充满机遇与挑战。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升级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辣椒制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从常见的辣椒面、辣椒酱,到如今各类创新的休闲食品,辣椒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辣椒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印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迅速做出反应。
2021年,贵州梵净红食品有限公司在印江应运而生。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致力于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辣椒制品。走进公司的生产车间,7条先进的风干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公司副总经理张元吉自豪地介绍:“这7条风干设备是目前最先进的,每台每天的烘干量能达到40吨,且公司还创建了梵净红这个辣椒品牌,品牌涵盖了干辣椒、油辣椒、泡椒、糟辣椒等多种辣椒制品,是印江辣椒抢占市场的关键。”
从辣椒农业向辣椒工业转型,科技和品牌成为了重要的支撑。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而梵净红品牌的打造,则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公司成功突破了传统辣椒农业发展的局限,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农民的增收。
辣椒农业向辣椒工业转型,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方面,加工企业的建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许多农民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转变,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峨岭街道小泽村62岁的村民李明亮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今年,他不仅靠种、采辣椒实现了增收,还在农闲之余到辣椒公司帮助搬运干辣椒。“15元钱一小时,前后干了一个多月,现在公司有七八十个工人在上班,热闹得很!”李明亮笑着说,幸福藏不住。
另一方面,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企业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合理的价格,让农民种植辣椒更有底气。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农户的利益,也促进了辣椒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推动辣椒农、工业转型的过程中,印江还特别注重品牌建设。梵净红辣椒品牌作为印江辣椒的一张名片,承载着印江人民的期望和努力。通过不断地宣传和推广,梵净红辣椒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竞争力也越来越强。眼下,随着各种辣椒制品走出生产线流向市场,遵义、重庆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考察和洽谈合作。
遵义客商范显华在印江收购辣椒已有5年。去年,他在印江购买了500吨干椒销往重庆,收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今年,他继续前来收购,对印江辣椒赞不绝口:“印江辣椒产量起来了,质量也好,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此外,当地政府还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开展集中种植。同时,加强与省辣科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如今,印江的辣椒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种植区域,为辣椒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保障。
“5万亩订单辣椒在良种良技良法加持下,今年整体长势良好,鲜椒总产量有望突破2万吨, 2.2万户农户参与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和提升工业附加值,辣椒产值将突破1亿元。”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涛表示,秉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精做优特色产业”理念,按照“国有企业+强村富民工坊+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和统一品种、育苗、技术、收购、加工、品牌的“六个统一”运营方式,印江将持续推进辣椒产业稳步发展和转型升级。
用“工业锅”炒香“农业菜”,印江辣椒产业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从传统的农业种植到现代化的工业加工,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到紧密的产业联合,印江的辣椒产业已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吴思杰 实习生 孙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