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个一”为抓手,扎实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卫生家庭建设行动,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居民幸福指数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印江自治县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乡村振兴指挥长、副指挥长工作体系效能,将“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工作置于乡村建设重点事项清单的重要位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县级分管领导强化调度,牵头部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中,形成了党政主导、城乡联动、全民参与、综合治理的良好工作格局。
为确保工作落细落实,出台了《印江自治县“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工作方案,健全完善全域清理、全域改造、全域治理、全程监管工作机制。落实分片分段包干、定期清扫、日常保洁、评比激励四项具体措施,为工作的常态化、精细化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乡镇(街道)开展系统摸排,建立“一村一册”问题清单,精准定位问题所在,有效推动了问题分类整治。同时,建立“联系村领导包村、村干部(驻村干部)包组、群众包家门口”的三级责任体系,将责任细化到人,确保工作无死角。
此外,充分发挥党支部、妇联、群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走在前、干在前。韩家村安排监委会主任对“两清两改两治理”及乡风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及时记录、及时纠正,不断提升了村庄的颜值与群众的素质。这种全方位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机制,为“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印江自治县坚持问题导向,按照“见乱必清、见危必拆、逢乱必治、不留死角”的原则,对农村环境中的乱象进行全面清理整治。采取集中力量、逐户突破的方式,清理乱堆乱放2138处,让农村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在排查残垣断壁方面,共排查出2094座,采取拆除一批、除险加固一批、重建改造一批的方式推动问题整治,目前已完成整改1233座,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改善了村庄面貌。
同时,积极推动“两改”惠民生,统筹抓好改厕和改圈工作。通过深入调研,摸清有改圈意向农户904户,目前已改造68户。全年计划新建(改造)户厕1100户,目前已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767户,厕污一体化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这将极大提升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环境污染。
“现在,村里随时都是干干净净的,垃圾乱丢,污水横流的日子,再也没有了。”团山村村民饶荣昌笑着说
在“两治理”护生态方面,开展村庄水体专项治理行动,完成23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工作,采取资源化利用与管控模式,进一步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印江自治县采取“项目资金推动、县级财政保障、群众投工投劳、集体经济参与”思路,谋划和整合财政衔接、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资金3781.77万元,有力保障了工作的开展。
发挥全县30个“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带动作用,强化“两清两改两治理”重点跟踪监测村打造,给辖区其他镇村提供学习模板;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特色和亮点的村居,带动周边村庄积极参与,确保乡镇(街道)沿交通主要干线、旅游村寨、传统文化村落等打造样板村、示范村5个以上。


宣传引导是推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手段。印江自治县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工作动态、宣传先进典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志愿服务等,向群众普及环保知识,引导群众树立环保文明意识。
在宣传过程中,注重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对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家庭进行表扬和宣传,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许多群众主动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中来,自觉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积极支持改厕、改圈等工作,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印江自治县坚持“四个一”,强化资金保障和宣传引导,纵深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美丽新画卷正在印江大地徐徐展开。
“接下来,我县将继续巩固和拓展工作成果,不断探索创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多力量。”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万钧说。(印江融媒体中心张玉莲 通讯员 龙可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