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江自治县东部,距县城仅10公里处,朗溪镇石漠化治理公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黔东大地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治理成效,成为了石漠化治理的典范。这里,曾经是一片石山荒山,如今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见证了当地干部群众与自然抗争、向荒山要效益的壮丽征程。
朗溪镇石漠化治理产业园占地广阔,其中精品水果核心区达1.2万亩,主要产品包括梵净山金香橘、梵净山红香柚、梵净山保健柑(也称大柑、药柑)以及印江西桃等。这些水果不仅品质上乘,而且产量可观,年产量高达9000多吨,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园区的蓬勃发展,直接惠及了河西、铁家等7个村庄,让7200余名群众受益。
走进石漠化治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西村,这个全省最具魅力的20个自然村寨之一,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着八方来客。2020年,全国以工代赈联合调研现场会在此召开,更是提升了河西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这里都会举办金橘节、桃花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这片生机勃勃的果园,曾经却是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在上个世纪,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开荒开到边,种地种上天;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这生动描绘了深度石漠化地区生产生活的艰辛。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地干部群众没有退缩,而是发扬“宁愿苦干实干、不愿苦等苦熬”的精神,战天斗地,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
在治理过程中,朗溪镇坚持生态修复与结构调整并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他们通过“改坡培土”等措施,增加土地肥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产业,让曾经的石山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更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为了确保水果销售有市场,当地政府还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通过连接生产、包装、营销三个环节,注册了“梵净山红香柚”“梵净山金香橘”“梵净山保健柑”等专利商标,对水果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水果的附加值,也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石漠化治理的深入推进和精品水果产业的蓬勃发展,朗溪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山上果林成片,山下碧波荡漾,春天桃花、李花竞相争艳,夏天桃子、李子香气满园。这里不仅成为了印江市民的“后花园”,也吸引了相邻县市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朗溪镇还在园区内修建了观光步道、休闲亭子、吊桥等设施,成为游客休闲的网红打卡地。依托石漠化生态产业园,朗溪镇探索出了“赏花+采摘”“赏花+农家乐”等生态旅游模式,打造乡村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建设生态宜居和美家园。据统计,全镇年游客接待量已超过10万余人次,镇内5家农家乐在旅游旺季时,一天最多要接待上千游客。
朗溪镇石漠化治理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坚持以生态修复为主线,通过结构调整和速写增收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探索形成了“在石旮旯创造绿色家园”的“石漠化治理——印江模式”。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提高了朗溪镇的石漠化森林覆盖率至70%以上,还推动了精品水果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1.2万群众增收致富。(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邹雪庆 王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