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戏 乡当好耍 | 高台狮子灯 百年传承绽光彩
来源:今印江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03-02 12:23
浏览量:649

日前,第六期“梵净西游记·印江有好戏——乡当好耍”综艺擂台在印江自治县文昌广场上演。在这场擂台赛中,杨柳镇带来的高台狮子灯《狮王迎春》大放异彩。现代舞台艺术元素与传统“黄烟”、锣鼓巧妙配合,令现场观众沉浸其中。
高台表演中,“狮子”上桌环节扣人心弦。数米高台上,“狮子”动作矫健,高高跃起时,身姿轻盈如同飞鸟,落地瞬间却又稳如磐石,宛如真正的狮子在山林间穿梭。而罗汉表演的翻坳、戏狮师叩拜、倒挂金钩等高难度动作一气呵成,引得台下人群一阵惊呼。
此次《狮王迎春》围绕“迎春纳福”主题展开。舞台上,形态各异的“狮子”齐聚,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充分展现。相较于以往,这次表演还增添了丰富的故事情节,为节目增添了更多趣味。
“策划节目时,指导组充分考虑了传统狮子灯与舞台表演等因素,增加‘故事性表达’和角色阵容,不仅有传统的2只威风凛凛的大狮子,还增加12只各具姿态的单人狮子,还有2只萌态可爱的小狮子、1只灵动俏皮的猴子和1名罗汉共同参演,给节目增添了活力、观赏性,为观众带来全新视觉体验。”印江自治县文旅局文化股负责人杨志勇说。
印江舞狮(高台狮子灯)是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逾170年。每年春节期间,村民们会走乡串寨表演高台狮子灯来庆祝新春,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纳福以及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谈及杨柳镇高台狮子灯传承,76岁的杨胜谷功不可没。他自幼受父亲影响,23岁登台表演。除春节走村串寨,喜庆节气、开业等场合也有演出。“五十年代,杨柳镇何家村每个大队都有一支舞狮队伍,高台狮子灯由下寨组传至花田组、瓦房组、上寨组,后整合传承。”杨胜谷回忆说。
据杨胜谷介绍,杨柳镇何家村的高台狮子灯有七层高台和三层高台,每层用木质桌子固定。第七层高台最为惊险,如今因多种原因,三层高台更为流行。第七层表演时,一人仰卧桌脚,另一人头顶其肚子倒立“立硬人”,每个动作需苦练20天。
在杨胜谷老一辈艺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中来。如今,杨柳镇何家村十多名村民都会表演高台狮子灯。“每年正月,我们都会组织村里的爱好者集中练习和表演高台狮子灯。”杨胜谷说,要让祖辈传下的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杨柳镇何家村高台狮子灯爱好者杨承军,也是舞狮队狮头,他从八岁学起,十三岁能上高台表演,熟练掌握多种高难动作。“如蜘蛛牵丝、步步高升、金鸡吃水等这些动作,考验人的手劲、脚劲、灵活度,必须经常苦练才能掌握。”杨承军坦言。
在印江,除了广为人知的杨柳镇高台狮子灯,木黄镇文昌村徐家寨(原宋家湾)的高台狮子灯同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木黄镇文昌村今年60岁的徐民凡,作为徐家寨高台狮子灯第六代传承人,肩负着传承这一非遗的重任。多年来,他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传承事业,培养出了数十多能够登上高台表演的优秀弟子。每次表演,参演者达三四十人,阵容庞大,气势恢宏。
徐民凡介绍,木黄镇徐家寨的高台狮子灯起源于清咸丰年间(1851 - 1861),历经170余年的岁月洗礼,传承至今。在当地,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以及其他重大活动期间,表演高台狮子灯的习俗代代相传。村民们通过这一传统活动,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积极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像高台狮子灯这样的非遗瑰宝。“接下来,印江将继续加大对高台狮子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让高台狮子灯走出印江,登上更大的舞台,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印江自治县文旅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田发军说。(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梅亚军)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