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拇指竖“思想引领”
铸牢“意识”基石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这四个‘与共’反映了各民族利益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精神上相互支撑、文化上相互兼容的共同价值诉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近日,记者在印江中学校园文化长廊看到,该校党委书记车文兴正在对高一新生讲述民族团结的有关知识,引起共鸣,学生们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近年来,该校党委坚持以“第一议题”制度,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做到总书记指示到哪,工作就跟进到哪。学校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都要专题学习民族法规、民族政策等相关知识,并交流学习体会和落实措施,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责任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学校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经常性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
同时,利用校园公众号、抖音、网站、校刊、橱窗、广播等阵地,加大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
印江中学召开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宣讲
将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及会师纪念碑、梵净山黔东独立师战斗遗址、印江博物馆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铸牢“意识”的实践阵地。
“我们入校不到一个月,学校就通过主题班会、红色研学等方式,对我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让我们知道,国家要兴旺,民族必团结。”高一(2)班学生王碣冉说:“入学不到一个月,我们参加了主题班会,聆听了关于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还参与了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国家要兴旺,民族必团结。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民族团结的一份子,都应该为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而努力,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印江中学党委书记上思政课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该校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让各族学生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民族团结的氛围蔚然成风。
“目前,印江中学共有11个民族3800余名师生,大家亲如一家人,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手拉手、心连心’的互帮互助、互访互学、互促互进,成为学校最默契的信条,团结之花香满校园。”该校党委书记车文兴介绍。
以食指撑“课堂教育”
培育“意识”种子
良好的教育,犹如撒播优良的种子。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这些历史故事同学们都不陌生吧!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历史故事里蕴藏的民族团结内涵……”高三(11)班的历史课堂上,邱虎老师通过历史背景、人物事件,饶有兴趣地与同学们探讨着。
“把民族团结教学这块抓牢抓实,让学生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该校历史教师邱虎说。
“我们也把民族团结渗透到其它学科教学中,比如:语文课上,老师会引导学生欣赏各民族文学的瑰宝,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政治课上,老师剖析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选修课上,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传统制作工艺,感受到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等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该校校长陈松说。
除了把民族团结贯穿于书本教学,该校还邀请地方党政领导讲授思政课,邀请历届优秀校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学弟学妹们面对面互动交流,通过历届优秀校友励志求学的故事、为民族振兴作出贡献的爱国情怀,荡涤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斗志。
考上清华大学的学子李铭伦到校与学生交流
“我们邀请考上清华大学的李铭伦同学来校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如何成为‘新时代创新生力军’,还经常用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太空博士吴学超在印江中学的求学故事以及他们为民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车文兴说。
该校利用乡土素材,开发《自然与人文》《印江新颜》《土家摆手舞》等校本课程,研究《书法历史探源》《寻找穿城堰》等传统文化课题,让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融汇贯通、深耕与传承。充分运用图书综合大楼、教学楼走廊,布置优秀传统文化景观,打造“行走课堂”。
陈松说:“通过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让团结、奋发的种子深耕于师生心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近几年来,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印江中学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年年获市级教学质量奖。”
民族团结课堂教学
以中指搭“活动载体”
架设“意识”桥梁
“团结就是力量,力量是铁,力量是钢……”该校艺术节上,《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拉开了活动序幕。
该校充分利用各类活动载体和各种媒介,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展示各民族的文化魅力以及民族团结意识教育。”印江中学团委副书记郭丽琼说,活动中,各民族学生跳起欢快的摆手舞,展示刺绣、书法、陶艺等作品,参与茅古斯舞、踩高跷等民族特色竞技比赛,从而促进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举行读书分享会
每学期开展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举办一次趣味运动会、开展一次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征文比赛、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制作一张“中华民族一家亲”手抄报“六个一”活动,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以“丰富学习,培养特长”为目标,该校经批准成立依仁书社、辩论社等62个社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外延。
以无名指护“学生资助”
绽放“意识”之花

中煤集团教育帮扶助学活动
以小指强“对外交流”
拓宽“意识”新路


第八批东莞名师名校长铜仁行走进印江中学

“粉丝”与罗丹阳博士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