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印江要闻
追寻红军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 | 罗南溪: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

图片


点击视频



迎着初夏的朝阳,追寻红军的足迹,记者走进红军进入印江自治县第一站——刀坝镇罗南溪村。


1934年夏,红三军在川黔转战中,智夺彭水、攻占黔东重镇沿河后,在川湘之敌尚未形成包围之前,出其不意“转兵”印江。


图片

罗南溪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4年6月9日,红三军从酉阳南腰界出发,出其不意向南直下,经酉阳的龙池、唐家溪,松桃的猫山、麻阳,印江的鸡母溪,进入印江自治县刀坝镇罗南溪村。


90载风云沧桑,90载岁月洗礼。今日的罗兰溪村内,斑驳的石梯,坚韧矗立的“罗南溪革命委员会旧址”“罗南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庄重、耀眼。


图片

罗南溪革命委员会旧址

尽管那段岁月远逝,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树,历经岁月雕刻,英雄之风依稀犹在。


如今,红三军为村民挑水、推磨,薅秧、打土豪、分土地的英勇故事在这里口口相传、代代传颂。




红军壮举镌刻人心‍



“父亲讲了一辈子红三军的故事,我也把他们的故事讲了一辈子。”参加过红军的杨光元之子杨昌裔谈起那段烽火岁月,眼里充满了激动和自豪。


“听我父亲讲,当时红三军进入印江罗南溪时是6月份,正值天气暑热,蚊虫又多,但他们不进入群众家中,就倚着村里的石坎子上休息,饿着肚子也不到群众家中找吃的。”杨昌裔说。


图片红军桥


静静流淌的后河、毅然伫立的红军桥,经历岁月的沉淀,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我父亲经常跟我们讲,红三军是踏着这座桥到的罗南溪,他们刚开始来到这里时,群众看到他们背着枪,又受到国民党反面的宣传,群众很害怕他们,家家户户紧锁家门,避而远之。”今年74岁的杨昌茂指着后河上还静静伫立的红军桥说道,“但红三军的战士看到群众推磨、挑水、做农活都抢着帮忙。”


玛瑙山上,枪声似乎还在耳畔回响……


1934年8月7日,贺龙调集川黔边独立团和德江独立团攻打松桃县麻阳大土豪、国民党区长胡兴魁。由于地势险要,攻打困难,但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消灭胡兴魁土著武装100余人,活捉劣绅10多人,还解救了被裹胁的群众。缴获粮食、食盐、布匹、猪肉、菜油等众多生活物资。这次战斗是红军与土家儿女共同配合、团结战斗的结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穷苦群众。


图片

正在维修的罗南溪苏维埃政府旧址


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干农活……红三军来到刀坝后,还成立游击队、接收“神兵”、处决刀坝伪区长李天治……为群众办的桩桩件件好事,让他们心悦诚服。


“红三军到村后,对百姓十分友好,一位姓彭的女红军亲切地叫我母亲姐姐,看见我哥哥没有衣服穿,便脱下了身上红底绿锻面的褂子,送给他穿,小时候我都还穿过那件褂子,既漂亮又暖和。”杨昌裔回忆道。


军爱民、民拥军的良好局面渐入佳境。


高耸入云的叉金顶上,深深的战壕在灌木的掩映下,依稀可见,红军战士匍匐扛枪战斗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


图片

正在修缮的罗南溪革命委员会旧址


“红三军为什么能在刀坝驻扎这么久?一是这里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二是这里的群众爱戴他们,给红军送洋芋、送蔬菜,送火药作弹药补给。”刀坝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刘治琴介绍说,“还有一位核桃坪村人称‘陈二少爷’的有识之士让红军到其地主舅舅家借粮解决了红军的口粮问题。”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红军和群众也成为亲密无间的“家人”。


妻子送夫参军、老母送儿上战场的事情,在罗南溪村就有10多起。


“我父亲杨光定当时参加了游击队,三叔杨光国参加了红军。”杨昌茂说,“红三军来时群众害怕,走时群众舍不得,群众一直送,把他们送过红军桥,直到看到他们翻过对面山坡,看不到他们的身影都还舍不得回去。”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图片如今的罗南溪村


红军虽然走了,红军基因却在这里生根发芽……

初夏,行走在罗南溪组组寨寨,屋舍俨然、阡陌相通,碧绿的田地里秧苗正茁壮成长,辣椒、茄子、黄瓜均已挂果,村庄一片生意盎然。


通村路、通组路在翠绿的山间蜿蜒盘旋,从山的这边延伸到山的的那边,连接着全村的389户1316人便利的生活,也引领着这个村奔向幸福的未来……


图片

正在修缮的罗南溪革命委员会旧址


“以前路不通,去赶个刀坝场买点东西,都是上一坡来下一坡,来回至少需要两个小时。现在专门有车子拉东西进来卖,就是去街上买,坐车也只要十来分钟。”今年97岁高龄的陈金凤说起路的变化,满心欢喜。


路通产业旺。2017年,罗南溪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490亩青花椒,让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当年这个三类贫困村整村出列。目前,该村还有山桐子、水稻等产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5万余元,人均收入突破11000元。


勤劳善良的的罗南溪人民,把红色基因融入血液,通过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让教育来改变孩子的命运和山村的未来。


“2020年,我们村高考600分以上的有4人,考上本科的有50多人。从2018到2023年,考上本科就达100余人。其中还有的被国防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名校录取。”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军自豪地说。


罗南溪人民不光勤劳善良、重视教育,还团结互助。


据杨秀军介绍,2022年,村民樊朝军的房屋、粮食被大火一烧而光,村民纷纷慷慨解囊,仅一天时间,就筹集善款33000多元。




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



红色是罗南溪的底色,是罗南溪的根,也是整个刀坝镇的魂。在这里,红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军民智取玛瑙洞的英勇豪气还在激荡;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钟团长施计肃军纪的正气还在蔓延;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打土豪、分田地的正义还在生长;


图片

刀坝菊花基地


勤劳善良的刀坝人民,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甩开膀子加油干!


巍巍玛瑙山下,300余亩菊花、近200亩金银花等中药材正次第开放,美了村庄,富了民。


图片

中药材金银花含苞待放


昔日人迹罕至的玉龙山上,如今每日聚集上百名务工群众,欢声笑语见证着山乡嬗变。


图片

刀坝镇金银花基地


玉岩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全说:“这座山上,生长着价值上亿元的药材,是真真正正的‘黄金山’!”


图片

玉岩村村民王仁竹正在管护黄精


现在玉龙山上,连片的黄精托起乡亲们的致富梦。“我们两口子一年四季都在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有3万多元收入,家隔基地不远,闲时还可以回家种点粮食和蔬菜。”玉岩村民王仁竹幸福地说。


图片

玉龙山黄精基地

和王仁竹夫妇一样幸福的当地群众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上山管护黄精,既保证了家里有粮,又保证了包里有钱。


“我们公司一年支付出去的劳务费在80万元左右,可以带动10000人次群众家门口就业。”贵州省和自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庆永介绍道。


图片

刀坝猕猴桃

在刀坝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除了中药材种植,还大力发展精品水果,1200亩猕猴桃、450亩红心柚、1300亩沃柑、800亩冬桃,都是群众的致富果、摇钱树。同时还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全镇40余家养殖场现存栏畜禽2.8万头,出栏畜禽2万余头。


图片

刀坝柑橘

在刀坝镇的村村寨寨,各种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红色与绿色在这里碰撞交融,红色精神在这里深耕、红色血液在这里流淌。作为革命老区的刀坝镇,把红色精神融入到产业发展、党的建设、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正在矢志铺展强村富民新图景,匠心描绘着乡村振兴新蓝图。(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玉莲 赵超超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泽琴 编辑:张向芬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