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印江要闻
从“要我种”到“我要种”——五个变化诠释印江辣椒产业缘何“辣”么火

图片


图片


12月3日,记者从贵州印江经开区梵净红食品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最后一条辣椒烘干生产线,历经90余天不间断烘干作业后,于10月28日正式停机,意味着印江2023年的辣椒收购加工全面结束,干辣椒、糟辣椒、泡椒全年共计生产3000余吨,产值4500余万元,再次刷新了印江历年来辣椒产值产量发展的新高度。


图片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缘何印江辣椒,在当今国内外辣椒市场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顺利实现异军突起,再创新高,香辣天下?纵观印江五年来辣椒产业发展历程,五个变化可诠释印江辣椒产业缘何“辣”么火。


图片

变化一:

群众种植热情不断高涨‍

图片


11月2日,距离2023年辣椒收购加工结束才过去4天,该县便启动了2024年辣椒产业种植面积规划统计工作,首轮摸排订单辣椒种植超3万亩,较2022年2万亩新增1万亩。


图片


辣椒作为印江“2+N”产业布局的重要产业之一,在轰轰烈烈的乡村产业振兴中,农户也曾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在发展辣椒种植之初,很多村的群众并不接受。


2018年,辣椒因种植周期短,经济见效快,成为印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引领群众产业脱贫增收的主要短平快产业,按理来讲,这一产业群众的种植热情应该很高,但现实却给沙子坡镇红木村党支部书记何瑞富泼了一瓢冷水。


图片


“当年我们村是把辣椒苗和化肥领了拉到村委会,免费让农户来拉去发展,但一通动员下来,前来领苗的农户还不到一半。”何瑞富说,看到辣椒苗和化肥堆在那里,心里就剩个着急和无奈。


像红木村这样的情形,在印江很多行政村当年都有出现,农户一方面担心大家都种辣椒,产量太多卖不出去,卖不上价,另一方面对下发的种植品种,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担心种不出好辣椒,产量上不去。


图片

面对群众诸多顾虑,印江县委、县政府及时转变发展方式,由各村合作社和村内的大户进行领办和担保,在资金上继续给予帮助,种植技术上提供支持和培训,同时,由政府负责购买农业保险,大部分群众辣椒种植的后顾之忧被打消,当年,红木村的80亩订单辣椒才勉强种了下去。


图片


转眼入金秋,眼看辣椒渐红,部分持观望态度的群众还扬言:“要是辣椒到时没人来收,就要拉到政府坝坝去堆起。”


“辣椒收购前,各村都派代表去政府开了会,会上就明确了开市时间和制定了收购路线。”何瑞富说,当听到政府要求收购商不得扰乱市场,不能低于市场保底价格,且收购时全部采取现金收购时,参会的担保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图片


当一车车满载辣椒的卡车驶出基地,一担担辣椒换成一沓沓钞票的满足感、幸福感,顿时击垮了那部分观望动摇的人,从“要我种”到“我要种”转变,也在这一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图片

而后,该县持续改变补助方式。按照“有偿供应椒苗、无偿技术服务、政策保底收购”和“种植一亩椒、自交一点款、严格一株栽、突出一个实”的补助方式,实现“政府免费发放辣椒苗向群众自筹部分资金购买辣椒苗”和“要我办”向“我要办”的转变,减少政府对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增强群众种植辣椒的积极性,到2023年,该县落实订单辣椒2.26万亩,收到群众自筹辣椒款113万元。


图片

变化二:

产业规划选种不断优化‍

图片



如何实现产业兴旺,让一个产业能够积极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把农业产业的商业价值充分激发出来?


图片


2019年,铜仁市印发《关于促进印江自治县辣椒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方案明确提出,将以印江为核心,带动周边思南、德江、松桃、沿河、石阡和江口等辣椒重点县,规划种植朝天椒、二荆条、线椒等不同需求品种,合作订单发展规模化发酵辣椒为主基地,并组织与印江县政府、农业部门和辣椒企业,对口签订干鲜和加工兼用辣椒产品的供货或购销发展协议合同,促进全市辣椒一盘棋式推进发展。


五年来,印江瞄准既定目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17个乡镇(街道)的辣椒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发起规模化种植,在全市做好示范带动的同时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


图片

“2022年12月,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与贵州省辣椒研究所、铜仁市农业农村局,三方共同签订了《铜仁市印江自治县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构建规模效益大、示范带动广、受益群众多的辣椒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涛表示,围绕该协议,印江辣椒产业切实做到围绕“质”字问效益,努力创建“政府统筹、科技支撑、基地建设、市场保障、群众受益、多方共赢”的辣椒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基地技术指导和示范推广齐头并进。


图片


在产业优势带发展布局上,该县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特色”的原则,分别以朗溪、合水、紫薇、木黄为主的东部产业带,以板溪、天堂、刀坝、杉树、沙子坡为主的北部产业带,以罗场、缠溪、杨柳、洋溪为主的南部产业带,以龙津、峨岭、中兴、新寨为主的中部产业带,对4条辣椒优势产业带实施重点突破,选种和种植规模均不搞一刀切,因时因地绘出辣椒产业结构调整新风景,提高辣椒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图片


在辣椒区域选种方面,印江根据17个乡镇(街道)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等因素,针对性选择世农泰焰、靓艳A19、黔椒8号、辣研101等品种进行种植,实现辣椒亩产最大化,2023年种植规模达7万亩以上。


图片

变化三:

市场经营主体不断创新‍

图片


这几年,印江在劳务、农业等各行业领域,不断涌现出一批职业经纪人,他们用智慧劳动推动各经济领域发展,哪个领域发展越快,哪个领域的经纪人就越活跃;哪个领域的经纪人越活跃,哪个领域就越发展快速。


图片


最近两年来,随着印江辣椒产业的兴起,一群“辣椒经纪人”悄然出现。


图片


“每年一到收购季,收购和加工公司做不到两头兼顾,所以各乡镇的辣椒收购,公司是委托第三方进行。”贵州梵净红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元吉说,这个第三方,实则就是“辣椒经纪人”,主要由各乡镇农经站负责统筹协调各村的种植大户、村干部担任,他们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中枢桥梁。


每年辣椒开采收购期间,“辣椒经纪人”几乎是脱产全身心投入到收购环节,“公司的采收标准,市场行情的变化,各辣椒种植点的收购时间、线路,通过这支队伍,可以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户当中。”张元吉说,农户及时掌握了这些信息,就知道何时采摘辣椒最适宜,可有效避免农户过去因信息传递不畅,导致鲜椒囤积变质或辣椒烂在田间。


图片


近年来,印江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带领当地农户参与辣椒产业,建立合理稳定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广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活跃乡村辣椒产销和信息交流最前沿,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图片

在此期间,该县又以农业大招商活动为契机,大力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市场,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发展的全链条辣椒运营龙头企业。


2021年,印江顺利启动5万亩辣椒种植及精深加工项目,成立贵州梵净红食品有限公司,新建5213平方米烘干车间、1583平方米泡椒车间、1583平方米糟辣椒车间,5条生产线同时投产,日烘干鲜椒200吨,辣椒产业实现从“本地零售+外地加工”向“订单收购+本地初加工阶段”转变,逐步走向市场化运营道路。


图片


此外,围绕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印江还积极为辣椒经营主体,在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中提供帮助。并不断加大对现有辣椒生产加工企业的技改力度,强化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应用,进一步提升辣椒精加工水平和能力。

图片

变化四:

机械科技化率不断提高‍

图片


今年辣椒的春耕点播,两套现代化的辣椒点播机,依旧担当主力,塑盘、播种、覆土、喷水保墒一气呵成,为辣椒育苗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点播效率。


图片


相互协作下,16名工人操纵两套自动化育苗机,在一小时内完成了1400盘辣椒苗的装盘、填土、压型、播种、盖面五项工作,而另一侧的人工育苗点,16名工人,一小时内完成了288盘辣椒苗盘点播。


“一台点播机,每小时可育苗700余盘,相比人工育苗,每小时一个人10盘的量,即便点播机需要8个人同时操作,效率总体也快了十余倍。”通过数据对比,公司技术员龙连波得出最终结论,机械化点播在节约人工成本,速度等方面优点更加突出。



图片

近年来,随着贵州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印江辣椒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率也稳步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印江在辣椒生产机械化技术方面,试验示范育苗、栽培、初加工等环节均实现机械化生产,实现了“小辣椒大产业”机械化生产的新突破。


今年61岁的峨岭街道大云村椒农何圣才,看到村里为发展辣椒产业购进的一批新式农机说:“今年我要做包工,移栽辣椒工钱我要按亩算。”


图片

原来,大云村作为省级辣椒种植示范点,辣椒种植除了机械化,种植的新技术,也给当地的辣椒产业带来了全新的种植体验,尤其是银黑膜等实用技术的推广,为印江订单辣椒栽种提供一个样板经验。


图片

而印江在与贵州省辣椒研究所签订《铜仁市印江自治县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后,印江的辣椒产业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和研发优良品种中赢得先机,在优质高产高效的辣椒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中得到先行先试。


图片


截至目前,该县已高标准打造省、市两级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成功打造一批辣椒种植2000亩以上的专业乡镇5个,300亩以上专业行政村20个,50亩以上的专业农户60余户。


图片

变化五:

精深加工链条不断延伸

图片


辣椒作为调味品和各类菜系的重要食材,市场需求非常大,在印江,农村家家种辣,城乡人人食辣已是一种常态,市场上的辣椒制品,不断捕获着众多食客的胃,更是印江富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2018年前,印江的辣椒制品大多数是从外地引进,本地仅有一家小型初级加工厂可以进行干辣椒制作,年产量非常小,市场份额占比几乎为零,泡椒、糟辣椒、辣椒段、辣椒面等深受食客喜爱的辣椒制品,除部分家庭作坊生产少量产品,在当地市场进行零售外,其他辣椒制品市场小到可忽略不计。


图片


商户们为满足广大食客的需求,每年需要从外地高价购进大量的辣椒制品,而当地农户每年种植的鲜椒,全部被外地客商低价收购,制成各种辣椒制品后又回流进印江市场,更加迫在眉睫的是,随着印江辣椒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鲜椒下树后无法及时收购加工,造成农户经济损失的情况愈发严重,农户、商户皆处于被动局面,吃够了没有辣椒制品精深加工的苦,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辣椒精深加工厂呼之欲出。


图片

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省级重点项目——印江自治县5万亩辣椒种植及精深加工项目破土动工,由印江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贵州黔辣椒美食品有限公司合资,共同成立贵州梵净红食品有限公司,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


图片


该项目在建期间,又获得了东莞寮步、黄江、石排镇的组团对口帮扶,注资1000万元,帮助该公司提早完成了糟辣椒和泡椒生产车间厂房建设及设备完善,填补了印江多年无精深加工车间的空白,延伸了印江辣椒产业的生产链条。


图片


10月下旬,经过30天的发酵,尊古法制作的首批糟辣椒开坛上市,200吨糟辣椒一经问世就深受市场欢迎,11月初,鲜香味美的泡椒又走出“深闺”,30个发酵池的1000吨泡椒,搭乘东西部协作东风,辣椒制品由本地市场逐渐远销到重庆、四川等地,一举打破印江多年来辣椒制品依赖外购填补本地市场的被动局面。


图片


而该公司二期项目自八月启动以来,辣椒面、油辣椒及冷库主体工程已完工,进入设备采购安装阶段,2024年将全面投入生产。届时,依托冷链物流,鲜椒的集散购销、加工、贮运能力等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个辣椒产业的后续发展将更加强劲。(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图片


往期回顾

秦会刚专题调研高中教育发展工作
直击项目一线 | 印江掀起冬修水利热潮 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文明创建进行时 | 印江:环卫工作推行市场化 让城市环境更美丽整洁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刘焱琪 编辑:张向芬



动态要闻